人老之後!是自己住舒服「還是和子女一起住更舒服?」 這位老人回答「很現實」值得思考
說到底,老人與兒女同住,最難跨越的,就是兩代人觀念的鴻溝。
比如老人習慣早睡早起,年輕人卻經常晚睡晚起,老人習慣省吃儉用,年輕人卻花錢大手大腳,以至於兩代人根本合不來,勉強住在一起,只會越發看彼此不順眼。
分開住,眼不見心不煩,能避免很多家庭矛盾,反而兩代人都能過得更舒坦,相處更愉快。
保持"一碗湯"的距離,剛剛好
Advertisements
曾在網上看到一位父親寫給自己即將結婚的孩子的信,這位父親說:
「孩子,你成家了,以後你的家,就是你和你的妻子、孩子的家,我們不會輕易打擾你。但我和你媽媽的家,永遠都是你的家,記得常常回來。」
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,孩子的家卻永遠不會是父母的家。這話聽起來很讓人傷感,卻又是赤裸裸的現實。
距離產生美,兩代人之間,各自有各自的家,但是又能互相關照,是最理想的狀態。
那麼,這個距離到底多遠比較合適呢?
有學者提出,最好就是「一碗雞湯的距離」,也就是說,煲好一碗雞湯,送到子女那裡還不涼。
住得不遠,但各自有各自的空間,老人能幫忙接送孫輩上下學,想孩子們的時候過去看看也很方便,萬一老人有個身體不舒服的,孩子們也可以馬上趕來。
Advertisements
兩代人相互獨立又依賴,有各自的空間,避免了不必要的矛盾,又能互相關照,滿足兩代人之間的陪伴,這樣的距離,剛剛好。
照顧好自己,攢點錢,晚年就不會太差
Advertisements
鄰居有一對夫婦朱叔朱嬸,幫兒子在城市帶了十幾年的孫子,現在孫子大了,老兩口也差不多七十歲了,反而回了農村來。養雞養鴨,鋤地種菜,忙得不亦樂乎。
其實朱叔朱嬸不缺錢,他們兒子開公司、開酒店,事業做得很大,在城市也有好幾套房子。
回到老家來自己住,做些農活過日子,是他們夫婦自己要求的,他們覺得是很快樂的事情:
一來自由自在,孫子孫女都大了,自己也不中用了,還住在兒子家心裡彆扭;二來,鍛煉鍛煉身體,做做體力活出出汗,免得一幅垂垂老矣的樣子;第三呢,也是為老年無處安放的心靈找點寄託,給自己找點事情做。
他們一直把老家的房子保養得很好,想來也是早就開始謀划「退休後」的生活。
人老了,在屬於自己的空間里,自由自在的做力所能及的事情,慢慢消磨時間,其實也是很幸福的事情。
Advertisements
兒孫自有兒孫福,而我們自己,如果有一個健康的身體,能保持好的心態,有一棟老房子,老了兜里還能有點積蓄支付得起醫藥費和護工費,那麼晚年就不會太差。
不必強求和孩子一起住,也不必強求孩子給自己養老,進可攻退可守,就能多幾分自在。
參考來源:百家號